发表时间:2024-05-24 18:49:47 浏览:373
仙居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土地总面积300.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36万亩,森林覆盖率77.2%。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109座,地形三面高、中间低,呈马蹄状,小气候特征比较明显,光、热、水条件较好,是浙江乃至全国的杨梅主产区之一。杨梅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又有预防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优化生态景观等多方面的功能。近年来,仙居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与产业齐抓,山绿与民富并进,确定杨梅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品种,把杨梅栽培、品牌包装、贮藏保鲜、加工营销及杨梅文化、果园观光旅游等小题目做成大文章,把小品种培育成大产业,形成仙居独特的杨梅经济现象。"世界杨梅出中国,中国杨梅看浙江"。目前我县杨梅栽培面积达11万余亩,2006年杨梅投产面积4.5万亩,总产量3.5万吨,总产值约3.2亿元,全县40万农业人口人均单项收入800多元。今年预计杨梅总产量达4.5万吨,总产值近3亿元。杨梅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我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和"中国杨梅之乡"。
回顾仙居杨梅产业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实施政策推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为把仙居杨梅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仙居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机遇,制定了《1998-2010年农业产业化规划》,把杨梅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相继部署实施 "万亩杨梅上高山"、 "杨梅梯度栽培"、"百里杨梅长廊"等县重点工程,建立县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制订了优惠扶持政策,激发群众发展杨梅的积极性,全县杨梅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十五"期间,县财政用于补助杨梅造林的资金达300多万元,全县新发展杨梅面积55300亩,基本建成东西、南北两条杨梅长廊,并涌现出西炉、桐桥、赵岙、坎头等一大批杨梅专业村。如南峰街道赵岙村,103户,377人,2006年杨梅产值500万元,户均杨梅收入近5万元,人均杨梅收入13263元;步路乡西炉村408户,1410人,2006年杨梅产值800万元,人均杨梅收入5674元;横溪镇坎头村208户,678人,2006年杨梅产值500万元,人均杨梅收入7375元;福应街道桐桥村121户,348人,2006年杨梅产值230万元,人均杨梅收入6609元。尤其是白塔镇前王村有杨梅500亩,投产300亩,2005年杨梅产值50万元,2006年杨梅产值80万元,产值增加明显,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我县的又一个杨梅生产重点村。南峰街道赵岙村全村杨梅单株平均产值在1000元以上,村民张买奶户单株杨梅产量500斤,村民张锦云栽种了18株杨梅,今年杨梅收入5万多元,与儿子张建平、张建军三户合计杨梅收入达50多万元;6月29日,由赵岙村张建军选送的"杨梅王"单果重62克,创我县杨梅单果重历史新高;村民应仙红户"一担杨梅4500元"成为美谈,一时在仙居各地广为流传。福应街道桐桥村徐江山所栽种的东魁杨梅个大、质好,加上采摘时连带枝条叶片,装在竹篮里红绿相映,很受消费者青睐,卖到每公斤100元的高价。此外,县委、县政府还出台相关政策,对杨梅加工、营销、市场建设等方面所涉及的用地、税收、信贷、工商登记等给予优惠扶持,促进杨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施机制拉动,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为了进一步促进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向杨梅产业集聚,我县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杨梅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独立创办或合股创办杨梅等特色基地,鼓励单位或个人带资金、技术入股参与农业开发,在全县掀起了股分合作开发的热潮。目前,全县采用股份合作形式开发的杨梅面积达22500亩,初步实现了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了杨梅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全面加强林权证补发工作,进一步理清全县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建立健全林地流转机制,全县累计山地流转面积达20万亩。通过山地资源有偿流转,吸纳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入杨梅等高效生态产业的发展,全县涌现出一批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管理、效益显著的杨梅生产基地。
三、实施服务促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健全技术服务网络,强化科技支撑。以县林业局科技人员为骨干,以乡镇、村林技人员为主力,以全国位数众多的杨梅专家为顾问,全县形成上下联动的科技推广技术服务网络,制定了仙居杨梅地方标准,精心编制了简明易懂的仙居杨梅安全优质栽培模式图,通过开展培训辅导、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果农的科技管理水平。2000-2005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200多期,受训果农23000余人次,印发资料30000余份。实施"杨梅梯度栽培工程",杨梅种植从低山缓坡向高山远山延伸,杨梅采收期从原来的半个月延长到50天左右,使广阔的山体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保鲜库。2003年仙居县10万亩杨梅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了国家星火项目计划。
二是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杨梅专业合作社、果品产销协会等中介组织,使之成为紧密联系农户和市场的桥梁、纽带。全县现有杨梅合作社50余家,联系果农6000余户,并在分级选果、充填惰性气体、冷链贮运以及彩印礼品盒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市场反映良好;2002年成立了仙居县果品产销协会,为会员提供政策、技术、信息等各项服务,加强对仙居杨梅的监管,进一步规范了行业的竞争行为。
三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辐射功能。初步形成了桐桥、赵岙、西炉、坎头等20多个杨梅产地市场,既方便当地果农的销售,又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前来收购,将仙居杨梅销往全国各地。
四是加强宣传促销,扩大仙居杨梅知名度。县委、县政府自2003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三届人间仙居.仙梅节大型宣传活动;2003年承办了由省农业厅组织召开的全省首届十大精品杨梅评选会;今年将举办由国家林业局主办,省林业厅和仙居县委、县政府成功承办了2006仙居.首届中国杨梅节。这充分表明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仙居杨梅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进一步丰富了仙居杨梅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仙居杨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县政府每年组织企业到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举行杨梅新闻发布会、杨梅推介会,为企业搭建销售平台,拓展了仙居杨梅的销售市场。现在仙居杨梅已走向全国,走向五大洲。
四、实施精品带动,提升产业层次
实施优质名牌战略是推进杨梅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在杨梅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树形象、创名牌。制定了仙居杨梅地方标准,使杨梅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可循。实施10万亩杨梅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程,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大力推广安全优质栽培技术,形成仙居杨梅独特优良的品质。近几年来,仙居杨梅以其优良的品质,通过各类认证和评比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称号,凝结了巨大的无形资产,进一步提高了仙居杨梅的知名度、美誉度。"仙绿"牌仙居杨梅等6只品牌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仙绿"和"仙"牌仙居杨梅多次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仙绿"牌仙居杨梅2001年至2005年连续五年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通过原产地保护注册认证,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首届十大精品杨梅,2004年被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浙江省名牌产品。"仙居杨梅证明商标"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评审。
五、实施产业联动,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随着杨梅种植和投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县积极引导杨梅产业链延伸,目前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杨梅加工业稳步发展加工业是杨梅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然产物和产业链的自然延伸,也是杨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杨梅加工业步入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成为全国杨梅加工能力最强的区域,涌现出浙江神仙居酒业有限公司、浙江扬眉饮品有限公司等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成功开发出干红杨梅酒、杨梅利口酒、杨梅原汁、杨梅醋饮、杨梅浓缩汁等系列产品,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同时,企业建立了可靠、稳定的"企业+基地+农户的链接机制,联结杨梅基地40000多亩,带动农户15000余户。今年浙江扬眉饮品有限公司万吨杨梅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杨梅加工转化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全省杨梅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今年两家企业在全省各地收购杨梅,有力的带动浙江乃至全国杨梅产业的发展,今年加工杨梅达1万吨,创产值1亿元。带动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仙居杨梅成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杨梅节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到仙居旅游观光,使昔日的旅游淡季客如潮涌,既促进了杨梅的热销,又使我县的旅游业更加兴旺,带动了宾馆、餐饮、营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仙居的旅游又多了一个盛夏中的黄金周。"游仙居、品仙梅"已成为上海、江苏等地游客夏日出游的时常与热点。杨梅观光旅游也随之迅猛发展,制定了杨梅观光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办法,使其步入规范有序发展的新阶段,已成为处长杨梅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首届中国杨梅节在仙居召开,杨梅季节全县接待游客30万人次,其中杨梅果园观光游达6.5万人次,比去年增长30%,果园观光游门票收入60万元,与去年比增长50%。如南峰街道赵岙村张建军户的杨梅基地在今年杨梅采收期间,每天接待来自上海、台州等地的游客达600多人次。独特的杨梅经济现象给仙居经济社会注入一股全新的活力,带动了旅游、宾馆、餐饮、营运、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产值2亿多元。